Nov 16, 2008

談金融海嘯後的發展

This is a article from my MBA tutor, Mr. Nagar Lai. I believed that it is valuable to share with my friends. --->

最近經濟轉差,時間多了,除了可多抽時間跟家人相聚外,更是進修的好時機,適值劍橋大學──香港大學舉辦一個為期一週的談論全球化財務課程,內容豐富,除由哈佛麻省理工(MIT)、紐約大學回來的(現為劍橋港大教授),亦走訪城中名人,如李國寶、任志剛、王冬勝、石齊平等),了解當前形勢。課程畢業生可加入劍橋、港大行政人員學生會網絡,更有附加價值。同學中不少是銀行家、電訊公司CEO、會計師等,水平很高。學習期間老師們談到金融海嘯的成因,為何會使美國步入衰退,而中國香港未來的影響的程況,對同學有很大的啟發,其中前海基會副秘書長,現任鳳凰衛視評論員石齊平教授談得十分精彩,鋒頭蓋過英美名牌教授。

石老師從世界大戰開始談起,世界大戰的成因,無非是效率低引致經濟差,大家爭奪資源,等起貿易障礙以保護國家資源。結果貿易不相往來,自然效率更低,矛盾到了臨界點,某些國家便去搶奪其他國家的資源,引致戰爭。

戰爭後,1946年經濟學家以茨恩思為首,為重整貿易及金融秩序,成立GATT關貿總協定、IMF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及世界銀行。其中出現了一個貿易最大的障礙,用什麼貨幣交易?當時美國最強大,而又提出以同等值黃金為後盾(金本位),使大家覺得用美元交易值得放心。華府亦保證不亂印美元,以免通貨膨脹。

但跟著的20多年,美國協助歐洲、日本重建,美元大流出美國本土。而美國貿易赤字日增,令華府不得不能在1971年提出取消「金本位」美元與黃金正式脫鉤。1971年各國仍然使用美元,是對美元的「信心」,由「金本位」變成「信用本位」。

由於貿易逆差擴大,現已達10兆(10萬億),華府唯有多印鈔票及發行債券。由於各國願意買,如中國就買了1.9萬億,美國經濟仍可支持下去。而美國本來因和平自由,民主等吸引入才的思想,國際的精英都爭相落戶美國。

除錢財、人才外,美國的軍事預算便超過全世界各國的總和。這一軍事強國對希望得到的都可以用武力解決。如伊拉克、北韓,甚至石老師認為在目前美國的惡方情況下,有可能對中國挑起戰爭,一來阻止中國在本世紀挑戰美國,二來又持馬上快我失的「大哥」地位。

由於美國經濟開始陷入衰退,美國國債更無力償還。而還要發債券去要求各國買,確是無恥!但各國要維持金融運作,仍無奈地要去買,真要唱徐小鳳的名曲《無奈》。

但「無奈」中,中國、俄羅斯等已表態,不再支持美元作為單一貨幣,此舉令美國十分不利,而中國的影響力,將在這新一輪國際金融遊戲中有強大深遠的影響。

美國因印鈔票及借貸太多,引致崩潰。

而中國以及香港,面對海嘯,無非只有加大內需(因不能再靠歐美訂單),如溫總理提出4萬億方案,發展基建、重建災區、安民生等,一來刺激經濟,二來把中國內部因財富不均而浮起的社會矛盾淡化。長遠而言,中國、香港都要從改變民主教育、法制方便發展,但短期的人民不滿情緒必需處理。

而中國將成為世界投資的新焦點,香港人亦必需預實。如雷曼迷你債券事件,特區政府及銀行家都認為最有效率的方法是馬上處理投訴。像雷曼債券的衍生工具,美國證監會都掍出來,香港證監自然也認可,連不少香港銀行職員自己亦「中招」,實無欺騙情況。立法局議員做「show」運用權力及特權法,只有對事件拖慢,令效率降低,而更甚者,香港金融中心形象受損,這真是民主的代價,而雷曼苦主,除小數(小於5%)全無投資經驗的退休人士外,其他都理應知道高回報、高風險的道理,像「陳水扁」輸打贏要,實要不得!

面對經濟不景,香港人必須學習掌握中國發展機遇。而中國公路等。而各國現在資金苦無出路,必然亦參與投資,只要資金效率良好(防止貪腐),用外包方法如BOT(投入興建、運作及最後轉移回主權國)必會成功。

香港人必須走出去,建立國際視野,在引進資金、管理及幫中國「走出去」的使命上盡一分力,而亦更可發揮「中間人」的角色。

大家最關心的「股市何時見底」?專家們都說現在猜不準,一來年底是基金贖回潮,不少公司會倒閉,有什麼「大件事」還是未知之數。但一般認為「U」型最有可能,而「U」型底部估計為2年至3年。看來這2、3年是很好的學習、修養心性、與親人相聚的大好機,請珍惜!

1 comment:

Anonymous said...

中国要扩大内需的同时,中国生产企业不能再依靠劳动密集型的规模经济来发展,特别是一些国际品牌大头已将中国工厂由转移到其他劳动力更为廉价的国家,中国必须提高扩大产品的研发能力和国内外市销售市场,在国内外创造自己的品牌,这才是生产企业转型的出路.